1压力容器及其分类
1.1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容器是压力容器。
(1)工作压力大于等0.1Mpa(不含液体静压力);
(2)内直径大于等于
(3)盛装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工作温度高于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1.2压力容器的分类
压力容器划分为三类:
(1)高压容器;
(2)中压容器(仅限易燃或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
(3)中压储存容器(仅限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10MPa·m3);
(4)中压反应容器(仅限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0.5MPa·m3);
(5)低压容器(仅限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0.2MPa·m3)。
(1)中压容器;
(2)低压容器(仅限毒性程度为极度和高度危害介质);
(3)低压反应容器和低压储存容器(仅限易燃介质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
注:一.压力等级,按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分为四个压力等级。
(1)低压 0.1≤P<1.6 单位:Mpa
(2)中压 1.6≤P<10
(3)高压 10≤P<100
(4)超高压P≥100
二.按介质的毒性程度由大到小分为四级:
(1)极度危害;
(2)高度危害;
(3)中度危害;
(4)轻度危害;
1.3以上详细规定见1999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2钢板的表面质量
受压元件用钢板的表面质量及容器制成后的钢板表面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2.1钢板表面允许存在深度不超过厚度负偏差之半的划痕、轧痕、麻点、氧化皮脱落后的粗糙等局部缺陷。
附:常用钢板厚度负偏差
钢板厚度 |
5.5~7.5 |
>7.5~25 |
>25~30 |
>30~34 |
>34~40 |
负偏差 |
0.6 |
0.8 |
0.9 |
1.0 |
1.1 |
2.2深度超过1条规定的缺陷,以及任何拉裂、气泡、裂纹、结疤、折叠、压入氧化皮、夹杂、焊痕、打弧弧坑、飞溅等均应予以打磨清除:清除打磨的面积应不大于钢板面积的30%,打磨的凹坑应与母材园滑过渡,斜度不大于1:3。
2.3打磨后,如剩余厚度不小于设计厚度,且凹坑深度小于公称厚度的5%或
2.4超出上述界限的缺限应按下述要求进行补焊:
(1)碳素钢、16Mn之类C—Mn钢:单个修补面积等于
(2)允许焊补的深度应不大于板厚的1/5。
(3)坡口处的分层应予以清除,清除深度为分层深度或
2.5补焊的焊缝余高一般凸出钢材表面1.5~
2.6补焊深度大于
3封头
3.1先拼板后成形的封头,封头各种不相交的拼焊焊缝中心线间距离至少应为封头钢材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
3.2拼接对口错边量应符合见筒节二、4条的要求。
3.3拼接封头应在成形后进行无损检测。必须进行100%射线探伤,其合格级别与压力容器壳体相应的对接焊缝一致。
3.4封头的质量要求
(1)形状偏差:用弦长等于封头内径3/4的内样板检查内表面的形状偏差,其间隙不得大于封头内径的1.25%。
(2)封头直边部分的纵向皱折深度不大于
(3)封头的内径与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设计内径的1%。
(4)封头的总高度和直边高度应符合要求。
(5)成形的封头,其小厚度不得小于名义厚度减去钢板厚度负偏差。
4筒节
4.1下料
筒节展开长度=封头外圆周长-封头厚度×3.14
(1)筒节下料划线按图
划出基准和切割线,检查无误后,基准线要打上印冲眼。
(2)划线允差(按基准线进行测量)
筒节展开长度±
对角线长度差
筒节长度±
(1)刨边对按下料基准线(印冲眼中心)找正和测量。
(2)尺寸允差
筒节展开长度±
筒节长度±
(3)坡口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
4.2卷筒
对口处钢材厚度δ |
按焊接接头类别划分对口错边量b | |
A |
B | |
≤12 |
≤1/4δ |
≤1/4δ |
>12~20 |
≤3 |
≤1/4δ |
>20~40 |
≤3 |
≤5 |
附:焊接接头的分类
容器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 、C、D 四类,如图
A类焊接接头:圆筒部分的纵向接头、公称直径大于等于
B类焊接接头:壳体部分的环向接头、锥形封头小端与接管连接的接头、长颈法兰与接管连接的接头。
C类焊接接头:平盖、管板与圆筒非对接连接的接头、法兰与壳体连接的接头、法兰与接管连接的接头。
D类焊接接头:接管、入孔、凸缘、补强圈等与壳体连接的接头。
焊接接头在环向形成的棱角E,用弦长等于1/6内径Di,且不小于
为了保证壳体的组对质量和便于组对,筒节的内径与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筒节内径的1%,且不大于
5筒体组对
5.1对接间隙按图纸要求。
5.2对口错边量,见
5.3棱角
在焊接接头轴向形成的棱角E(见图5.3),用长度不小于
5.4圆度
承受内压的容器,壳体同一断面上内径与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该断面内径的1%,且不大于
5.5直度
除图样上另有规定外,壳体直度允差应不大于壳体长度的1‰。当直立容器的壳体长度超过这
壳体直度检查是沿圆周0。、90。、180。、270。四个部位拉Ø
5.6壳体长度允差
长度m |
≤2.5 |
>2.5~≤5 |
>5~≤10 |
>10~≤15 |
>15~≤30 |
>30~≤60 |
允差mm |
±6 |
±10 |
±13 |
±16 |
±20 |
±40 |
5.7焊缝位置
6接管
6.1开孔
壳体上的开孔应尽量不安排在焊缝及其邻近区域,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允许在上述区域内开孔:
(1)用补强圈补强的开孔,但补强圈所履盖的焊缝必须进行全部射线探伤,合格级别与壳体要求一致。
(2)不另行补强的开孔,当壳体板厚小于等于
6.2对接无损检测要求
6.3接管的位置公差
6.4接管法兰
6.5人孔、手孔等
6.6液面计
7补强圈
7.1补强圈应用整板制造。如拼接,对接接头必须进行100%射线探伤,合格级别与壳体相应的对接接头一致,焊缝应磨平。
7.2补强圈的形状应与补强部分的壳体相符,并与壳体紧密贴合,间隙为
7.3安装补强圈时,应使螺孔放置在壳体的底位置。
7.4补强圈的焊脚。当补强圈的厚度不小于
7.5补强圈焊好后在容器试压前必须进行气密试验。见13.2条。
8支座
8.1接头
鞍座螺孔中心线到基准面和两鞍座螺孔中心线间距(m) |
≤4 |
>4~≤7 |
>7~≤10 |
>10 |
允差(mm) |
±5 |
±8 |
±9 |
±13 |
8.2腿式支座
8.3支承式支座
8.4耳式支座
8.5裙座
容器直径小于等于
容器直径大于
在地脚栓中心圆上测量的螺栓孔圆周位置的允许偏差为±
9内件
9.1内件的制作和组装应符合图纸要求。
9.2容器内件和壳体焊接的焊缝应尽量避开筒节间相焊及圆筒与封头组焊的焊缝。
9.3要求进行局部射线探伤的焊缝被内件所覆盖的部分必须全部检验。
9.4内件支撑圈
10切割
10.1气割时尽量利用切割机和工具(如割规、靠尺等)以保证切割质量。
10.2气割的质量要求,见图10.2。
10.3气割坡口
气割坡口的表面至少应符合表中所规定的要求。
平面度 |
表面凹凸程度 |
凹凸度小于等于2.5%板厚 |
粗糙度 |
表面粗糙度 |
≤Ra100 |
凹坑 |
局部粗糙度增大 |
凹坑宽度≤ |
10.3不锈钢及铜、铝材切割应使用的离子切割或剪板机,表面质量符合
11焊接
11.1施焊环境
当施焊环境出现下列任一情况,且无有效防护措施时,禁止施焊。
(1)手工焊时风速大于
(2)相对湿度大于90%。
(3)雨雪环境。
(4)当焊件温度低于
11.2焊接工艺
焊工必须按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进行焊接。
11.3对接焊缝的外规质量(见图11.3)
C(C1)=2~
焊缝深度 |
h(h1) | |
S(S1) |
手弧焊 |
埋弧自动焊 |
≤12 |
0~2.5 |
0~5 |
12<S≤25 |
0~2.5 |
0~5 |
25<S≤50 |
0~3 |
0~5 |
50<S |
0~4 |
0~5 |
注:焊缝深度S(S1)对单面焊:为母材厚度;对双面焊:为坡口直边部分中点至母材表面的深度,两侧分别计算。
注:
11.4角焊缝
K≤
K≥
焊缝的凸高h为2~3mm,见图
12无损检测
12.1按图纸的规定进行。
12.2其它有关规定
(1)焊缝交叉部位(丁字口);
(2)凡被补强圈、支座、垫板、内件所覆盖的焊接接头。
(3)以开口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中所包容的焊接接头。
(4)公称直径不小于
(5)进行局部探伤的焊接接头,发现有不允许的缺陷时,就在缺陷两端的延伸部位增加检查长度,增加的长度为该焊接接头长度的10%,且不小于
13压力试验
13.1压力试验前应对容器进行整体检验合格,所有内表面清扫干净,使容器内没能焊渣、熔渣、焊条头、松散的锈垢和杂物。
13.2容器的开孔补强圈在压力试验以前通入0.4-0.5Mpa的压缩空气检查焊接接头的质量,不得渗漏。
13.3试验介质必须洁净。奥氏体不锈钢制容器用水进行液压试验后应将水清除干净,当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时,应控制水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mg/L。
13.4试验方法
13.5试验温度:液体试验温度不得低于
13.6液压试验完毕后,应将液体排尽,并用压缩空气将表面全部吹干。
13.7对于夹套容器,先进行内筒液压试验,合格后再焊夹套,然后进行夹套内的液压试验。
13.8液压试验后的压力容器符合下列条件为合格:
(1)无渗漏。
(2)无可见变形。
(3)试验过程中无异常声响。
14铭牌
压力容器试压合格后,油漆前将铭牌固定在容器明显部位。图纸要求部位的,按图纸要求固定。
15油漆
15.1油漆前容器除机加工面外应除锈和去油污,保持清洁干燥。
15.2在涂面漆前先涂红丹醇酸漆。
15.3油漆的质量要求。
{{item.AppContent}}